近日,工信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以下简称“电池新国标”)发布引发了不少业内人士的热议。计划于2026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的“电池新国标”,因其对电池安全的严苛和高标准,被不少人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然而,在我看来,汽车行业的国家标准永远只能是“行业底线”,企业应该用更高的企业标准推动国家标准的不断提升,从而在新能源时代成为全球安全标准的定义者。作为多项安全国标的制定者或参与者,吉利汽车就是新能源时代潜在的“安全定义者”之一。
对于“电池新国标”中被讨论较多的“电池刺穿”等项,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认为这只是“最入门的标准”。在淦家阅的规划中,吉利新能源汽车想要在更多复杂、突发的情况中保证驾乘者的安全,就必须在每一个设计、每一道工序中贯彻比国家标准更复杂、更严格的安全标准。
事实上,与“电池新国标”相比,吉利内部的“企业安全标准”还要苛刻很多:以吉利神盾短刀电池的电芯测试项目为例,吉利标准的过放电、过充电测试深度都是国标的1.5倍;外部短路测试的短路强度是国标的2.5倍;此外,吉利标准还主动加测了针刺、海水浸泡、低气压等多项国标未规定的测试项目。这样一条在各个维度都远高于当时国家标准的“企标线”,不仅让吉利有机会成为“电池新国标”的牵头制定者之一,更让吉利拥有了在新能源时代重新定义汽车安全的可能。
展开剩余67%在汽车这样一个具有超长产业周期且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想要在某个核心赛道成为真正的“定义者”十分困难,纵观汽车行业的百年历史,也只有奔驰、丰田等少数企业能够当此殊荣。不过吉利有机会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下一个“安全定义者”。
早在2007年,吉利就将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的理念,作为企业使命写进《宁波宣言》。从某种意义上,将安全看作一辆“好车”的首要因素,也是此后吉利能够全力以赴,最终完成对沃尔沃收购的原因之一。
今天,已经有不少人将那场十几年前的收购视作中国汽车走向全球化的关键转折点,也许在未来更多的人在谈到这场收购时,更会将其定义为汽车安全走向新高度的重要出发点。
事实上,从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沃尔沃的安全标准、品质把控就开始逐步渗透到吉利的各条产品线当中。对于当时的吉利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近距离“睁眼看世界”的难得良机。正是对安全理念的理解与对“沃尔沃标准”学习,不仅让吉利成为安全专利排名第一的中国车企,更让吉利有了打造超高标准安全“企标线”的底气与实力。
不久前,淦家阅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公开表示,安全是技术发展的底线,没有安全托底的汽车智能化只能是空中阁楼。这一表态的背后,是吉利对十几年如一日“超标式”安全体系的自信,也是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发展的前瞻。
我相信,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市场也将在国家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最高标准三条基线的划分之下,形成新的“安全金字塔”: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的“生命线”,意味着只有符合、高于这一标准的企业才有基本的“生存权”;以少数优秀企业内部标准为基础的“发展线”,代表着只有符合、高于这一标准的企业才拥有进一步的“发展权”,从而确保汽车产业的良性竞争;以极少数顶尖企业标准为基础的“天际线”,这是同时期全球汽车产业的同时期安全上限,也标志着汽车行业安全标准的“定义权”。
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平权与冗余成为各大发布会的“常驻关键词”。然而,我们必须牢记在一系列汽车平权运动和配置冗余的内卷中,最重要的平权永远是安全平权,最高级的冗余一定是安全冗余。
“不只智驾平权,更要安全平权 ”淦家阅对安全平权的重要性始终有着清晰的认知:吉利此前发布的统一智驾解决方案“千里浩瀚”,就凭借着智驾全域覆盖和安全平权战略的双向推进,进一步重塑了汽车安全在智能驾驶时代的新标准。
因此,无论是作为汽车行业的从业者还是普通用户配资一流股票配资门户,我都更希望在未来看到中国汽车的企业标准“遥遥领先”国家标准的盛况。届时,中国汽车品牌也必将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真正的“新能源安全定义者”。
发布于:北京市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