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配资的钱亏了怎么办 科普|输血的起源与输血安全
发布日期:2024-09-20 23:16    点击次数:111

股票配资的钱亏了怎么办 科普|输血的起源与输血安全

来源:东方网

输血和血液密不可分,在历史上很多文化里,血液被赋予了神奇效力,乃至当作崇拜对象或祭祀符号。东西方医学都有试图通过用放血或用药物“补血”的方法,来调节人体平衡的医疗方法。我国古代有“歃血为盟”的故事,中医学则认为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异常及运行紊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西方的传统医学也曾认为血液与生命、活力乃至性格相关。

1628年,威廉·哈维(WilliamHarey)发表了人体血液循环理论。在人们对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结构认知的基础上,英国医生理查德·洛厄(RichardLower)和法国医生让·巴普蒂斯特·丹尼斯(JeanBaptisteDenis)先后进行了将动物血液输注给人的尝试。因为副作用强烈,17世纪后期西欧各国相继立法禁止输血。18世纪期间,虽输血实践毫无进展,但红细胞具有携氧功能等输血相关的血液生理学基础知识逐渐被认识。

1818年,英国医生詹姆斯·布伦德尔(JamesBlundell)首次报道了10例人与人之间的输血,其中4例产后严重出血患者输血后被成功救治。之后,詹宁斯(Jennings)等报道了243例输血病例,其中114例(46.9%)患者输血后康复。当时血型理论尚未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血液凝固和操作污染,是导致输血不安全的重要原因。

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Landsteiner)发现了ABO血型系统,标志着现代输血的发端。发现人类血型系统的意义远不止于保证输血安全,它还直接推动了免疫血液学和移植生物学的发展,并成为遗传学、人类学和法医学的重要研究工具。

虽然20世纪早期血型与免疫血液学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输血并未成为临床常规治疗手段,因为缺乏抗凝和体外保存技术,血液输注的方式仍然是供血者动脉-受血者静脉的直接输血,流程不仅复杂耗时,要求较高的外科技术,而且无法准确控制输血量。

1943年,洛蒂特(Loutit)和莫利森(Mollison)研制出枸橼酸-葡萄糖(ACD)保存液,解决了抗凝和储存两个制约输血的瓶颈问题。以伯纳德·范特斯(BernardFantus)在芝加哥的库克县医院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血库为标志,发达国家开始普遍建立专业的采供血机构和医院血库,规模化、系统化的血液采集、储存、运输和发放的运作和管理体系开始形成,这就是血库技术体系(bloodbanking),血库技术使输血治疗成为临床常规。

20世纪后期,随着血细胞抗原抗体、治疗性单采、血浆置换、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等输血研究与实践的快速发展,输血的内涵大大扩展。血液中心和医院血库的职责已远不限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和发放,还包括血型参比、出凝血诊断、临床咨询和输血医学教育。198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输血医学部主任哈维·克莱因(HarveyKlein)在美国血库协会(AABB)50周年之际提出,“bloodbanking”(血库)一词已不能准确反映输血领域的发展,应代之以“transfusionmedicine”(输血医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输血医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发展,同时也推动着合理输血理念的演变。输血是一把双刃剑,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起来的输血医学,在满足了战伤救治、挽救生命的同时,人们逐渐发现它的许多副作用,主要是输血反应和输血传播疾病。

就在8月非农就业公布之前,不少媒体撰文指出,8月非农暗藏魔咒,小心引发市场暴跌。据统计,在过去的21年中有17年,8月的非农人口的初步数据都低于预期值。

虽然随着血液检测技术的进步和血液管理措施的完善,已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输血传播疾病发生的概率,但输血仍有传播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显然,仅仅依靠献血者筛选和血液检测不可能完全杜绝输血相关的感染性疾病发生,病原体灭活技术能有效灭活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中残留的病原体,而不影响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的有效使用,这些技术的安全性也已经过严格的验证,所以血液及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技术成为保障输血安全的另一道可靠的屏障。

目前,国际常用的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有四种:S/D法、亚甲蓝光化学法、补骨脂素光化学法和核黄素光化学法。我国在这一领域已走在国际研究的前沿,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亚甲蓝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对降低我国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白细胞不仅与输血传播病毒感染的风险高度相关,也是导致非溶血性发热、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等诸多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对悬浮红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制品,在采集后的规定时限内,使用特殊的滤器,滤除其中的白细胞,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输血传播病毒感染的风险,对预防输血反应也是十分有效的。有多次输血史和孕产史、器官移植特别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多次输血等患者,都应该使用少白细胞制品。病毒灭活技术与白细胞滤除技术的应用,降低了输血的风险,对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有效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随着输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输血风险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与输血后免疫(抑制)作用相关的不利病情转归越来越受到关注,以患者病情转归为中心,尽可能使患者免于不必要的输血风险的患者血液管理(PBM)逐渐成为输血医学的新范式。

PBM实际上承续了无血医学的理念、技术和发展方向,其基本原则是:①基于临床证据与个体需求进行综合医疗干预;②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免疫暴露,将输血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③尽量获得最佳病情转归。2010年,第63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WHA63.12决议,呼吁所有成员国构建PBM体系。目前,澳大利亚、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已开始全面推行PBM策略。我国北京协和医院采取限制性输血指征、纠正术前贫血、增加自身输血等PBM策略,显著减少了异体输血例数。

临床科学合理输血是WHO血液安全策略的重要一环,也是保障患者输血安全的重要策略。

作者:上海市血液中心孟妍股票配资的钱亏了怎么办

医学血液血库白细胞血型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